1983年夏天,我高中毕业。一天晚上在家门口纳凉,与一位爱好文史顾姓叔叔聊天,他告诉我,最近新华书店在卖一本书特别好,叫《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》,可以买来读一读。没几天,自己到合肥市新华书店,在文史架柜看到了这本书,翻开书页,闻到了扑鼻的墨香,看到文字中耳熟能详的名字,真想买回家一夜读完,但是,该书定价1.2元,自己囊中羞涩,只能悻悻而去。
后来,在报纸上断断续续看了书的连载,大致知道书的内容,主要是描述了新中国对国民党战犯改造过程。书是解放军文艺社出版的,作者黄济人系国民党将领邱行湘的外甥,他采访了多位北京市功德林监狱释放的战犯,掌握了大量的素材,创作了该书。《战场》成为八十年代报告文学大潮中的典范,一时间洛阳纸贵,印刷量数十万份,后被拍摄成影视剧。
不久前,在周谷堆旧书市场闲逛,偶然发现了此书,我仿佛遇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友,扔了五元钱就揣兜里。回到家迫不及待打开,书名是杜聿明题写的,1983年3月出版,第二次印刷,纸已经变得又黄又脆,扉页上加盖了个人藏书印鉴,我请教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方有新,经过方老师辨认系“潘传海图书”,印鉴下方,钢笔写着“1983.8购于霍邱新华书店”字样,扉页背部抄录了《青年文摘》关于该书的介绍,看字体像是一位老先生,用了不少的繁体字。这本书24万字,我断断续续一周才看完。
现在,自己不再为购书而发愁,但是,眼力昏花,记忆力衰退,阅读速度迟缓,这大概就是人生吧。
潘传海先生,您可曾安好?